[ 李弘 ]——(2012-6-4) / 已閱6268次
刑法第417條規(guī)定:有查禁犯罪活動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,向犯罪分子通風報信、提供便利,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處罰的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;情節(jié)嚴重的,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筆者認為,條文中的“犯罪分子”應改為“犯罪實施者”。主要基于以下思考。
首先,“犯罪分子”一詞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!胺肿印笔俏母飼r期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,主要用于反革命分子、階級異己分子、右派分子等歧視、侮辱性詞匯中。
將犯罪的人稱為“犯罪分子”,使之異化于普通民眾,并由此成為專政的對象,是階級斗爭年代嚴厲打擊犯罪活動的需要,與現(xiàn)代法治所強調的公平、公正和人文關懷的理念相悖。
其次,不是法言法語。法律語言要求詞義清楚、內涵準確、外延明確,相比之下,“犯罪分子”既可以指法院判決后的罪犯,也可以指進入刑事訴訟程序等待判決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,還可以指具有犯罪行為特征的人或單位,并沒有具體明確的范圍。
第三,表述不明確,F(xiàn)代漢語詞典對“分子”的解釋是,屬于一定階級、階層、集團或具有某種特征的人。而法律意義上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。1997年修改后的刑法就已明確規(guī)定單位可以成為犯罪主體,如果將犯罪主體稱為“犯罪分子”,相當于把單位排除在犯罪主體之外,這與我國刑法規(guī)定的單位犯罪相矛盾。
第四,背離了無罪推定原則。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(guī)定:“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,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!边@是我國刑事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。也就是說,一個人在未被法院判決有罪之前,應該認為他是無罪的。所以,檢察機關向法院提起公訴前,稱被追訴人為“犯罪嫌疑人”,提起公訴后稱之為“被告人”,被法院判決有罪的人稱為“罪犯”。刑法第417條規(guī)定的“犯罪分子”,實際上指的就是在刑事訴訟中受到偵查、追訴的“犯罪實施者”。
最后,與人權保障理念不符。刑法不僅懲治犯罪,也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的合法權益。追究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的法律責任是正當?shù)模,他們的人格同樣應當受到法律保護!胺缸锓肿印边@頂帽子,不自覺地煽動了公眾對涉嫌犯罪者過激的蔑視、敵對和仇恨,踐踏了其人格應有的尊嚴。這既不利于犯罪人改造、矯治和重新融入社會,也與我國倡導的保障人權的立法精神不合拍。
綜上,筆者認為,刑法第417條中“犯罪分子”的表述不妥,建議改為“犯罪實施者”。刑法其他條文中“犯罪分子”一詞,也應作相應修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