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肖佑良 ]——(2013-7-12) / 已閱5737次
核心提示:信用卡詐騙罪具有不同于普通詐騙罪的特殊性,是法律擬制的結果。
信用卡詐騙罪從立法之日起,圍繞著此罪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。有觀點認為,“詐騙罪既遂在客觀上必須表現(xiàn)為一個特定的行為發(fā)展過程,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——對方產(chǎn)生或者繼續(xù)維持認識錯誤——對方基于認識錯誤處分(或交付)財產(chǎn)——行為人獲得或者第三者獲得財產(chǎn)——被害人遭受財產(chǎn)損失!雹俜膊环锨笆鲈p騙行為構造的,就不構成詐騙罪,自然也不構成信用卡詐騙罪。
有學者將信用卡詐騙罪的行為構造解釋為:“銀行主觀推定持卡并能輸入正確指令者為持卡人本人——非法持卡人冒用他人信用卡——ATM機背后的銀行管理者誤以為其為持卡人本人而處分財產(chǎn)——存款人的財產(chǎn)所有權被侵犯!雹趶亩贸鯝TM機支付金錢是因為行為人隱瞞真相而受騙的結果,被詐騙的并不是機器,而是其后的管理者。因而在ATM機上使用他人信用卡完全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,屬于刑法理論上的三角詐騙,這里銀行受騙而處分其所占有的存款時,銀行是被騙人,存款人是被害人,被騙人與被害人分離。還有學者認為ATM機經(jīng)過電腦編程后就成為了機器人,因而可成為詐騙的對象。
信用卡詐騙罪的上述解釋是占主流地位的,然而因其不同程度地背離現(xiàn)代電子銀行的實際而存在先天不足,作出的解釋難免有些牽強。要認清信用卡詐騙罪,首先要了解現(xiàn)代電子銀行的結構和運行機制。
過去的銀行,沒有電腦和ATM機,每一個銀行職員是單獨代表銀行的,具有決定權。現(xiàn)代銀行都是以省為單位,設立一臺銀行主機作為核心,該銀行全省的營業(yè)窗口(電腦+柜員)和ATM機都是服務終端,銀行主機與所有的服務終端通過網(wǎng)絡聯(lián)結成為一個整體就是現(xiàn)代電子銀行。
銀行的柜員將客戶存款、取款的請求輸入電腦,只有在銀行電腦主機同意后,銀行柜員才能收取客戶的存款和支付客戶的取款。ATM機也是終端,只是存款取款等請求需要客戶在ATM機上自助操作才能向銀行主機發(fā)出,同樣是在銀行主機同意之后,ATM機才能自動收取存款和支付取款,所以叫做自動柜員機。單個的ATM機或單個的窗口(電腦+柜員)都不具有獨立性,他們都受制于銀行主機。
ATM機等同于銀行營業(yè)窗口中的電腦+柜員。兩者之間,一個是自然人,一個是機器人,似乎明顯不同,然而在地位與功能上,他們完全是一樣的。這里柜員蛻變?yōu)闄C器的輔助工具,既沒有獨立性,又沒有決定權,與傳統(tǒng)觀念的銀行職員大相徑庭。
如果將銀行主機和ATM機的操作系統(tǒng),用文字和圖表的形式表達出來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ATM機與銀行主機構成的組合體,是基于邏輯判斷而運行的,模擬了銀行管理者的思維和行為,因而直接證明了組合體就是代表銀行意志的電子代理人,并且組合體是無人值守自動運行的,等同于銀行有電子代理人24小時值班,隨時為客戶提供服務。
當客戶將銀行卡插入ATM機后,ATM機將要求輸入密碼,并判斷輸入的密碼是否與預留的密碼相符,密碼相符的,允許進入系統(tǒng)進行交易;密碼不符的,則要求重新輸入。進入系統(tǒng)交易后,客戶輸入的請求取款的金額及相關資料將發(fā)送到銀行電腦主機,主機自動調(diào)出保存在數(shù)據(jù)庫中的客戶賬戶資料,計算客戶的存款余額與請求取款的金額之差是否大于或等于1,若是,則允許取款,從賬戶余額中扣除此次取款金額,新余額重新存入數(shù)據(jù)庫對應賬戶中,同時指令ATM機付款并顯示“交易成功,請?zhí)崛‖F(xiàn)金”;若否,則不同意取款,指令ATM機顯示“余額不足,交易失敗”。這就是在ATM機上取款的全過程,與在窗口通過柜員取款的過程并無實質上的不同。
可見,現(xiàn)代銀行的電子代理人實際上就是基于兩個判斷而運行的,第一個是判斷密碼是否相符;第二人是判斷是否有足夠余額可取。當行為人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時,只要冒用人輸入了正確的密碼,就能夠順利取出存款人的存款,無論是在窗口,還是在ATM機上都一樣。換言之,銀行電子代理人只能識別密碼數(shù)字,對相符與不相符作出判斷,其能力相當有限。這中間既不存在所謂的虛構事實,隱瞞真相的欺騙,也不存在代表銀行意志的電子代理人因產(chǎn)生錯誤認識而處分存款人存款的事實。至于柜員被詐騙一說更是無從談起。顯然,依據(jù)詐騙罪的行為構造無法解釋信用卡詐騙罪,前述有關信用卡詐騙罪的被騙者是ATM機背后的管理者或者是電子代理人的觀點并不符合實際,自然并不妥當。
信用卡詐騙罪的立法源于法律擬制!躲y行卡業(yè)務管理辦法》規(guī)定,銀行信用卡規(guī)定只限持卡人本人使用。各大銀行制定的銀行卡章程都規(guī)定了密碼相符的交易都視為持卡人本人或者本人授權的交易。此規(guī)定等同于法律擬制。這意味著只要密碼正確,銀行通常不賠償持卡人的損失。雖然只是部門規(guī)章,卻沒有其他的法律、法規(guī)或者部門規(guī)章與之抗衡,結果就引發(fā)一個新問題。他人未經(jīng)授權使用正確密碼取走持卡人的存款,銀行將以密碼正確為由來推卸自己的責任,結果持卡人的合法財產(chǎn)的保護就出現(xiàn)了一個巨大的漏洞;谶@個原因,于是立法機關為了堵漏和補救,《刑法》立法時將冒用信用卡的行為規(guī)定為信用卡詐騙罪,以保護持卡人的合法財產(chǎn)和打擊犯罪。由此可見,現(xiàn)代銀行的運行機制及在技術上只能判斷密碼是否相符的事實,排除了騙與被騙的事實客觀存在,將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為規(guī)定為信用卡詐騙罪,實際上是法律擬制的結果,而且其他信用卡詐騙行為也是法律擬制的,因此,信用卡詐騙罪具有不同于普通詐騙罪的獨特性。
作者單位: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 肖佑良
注釋:
①張明楷:《論三角詐騙》,載《法學研究》2004年第二期。
②李睿:《中國信用卡產(chǎn)業(yè)研究與犯罪規(guī)制》,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,第95頁。